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
“十二五”学生工作意见
根据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、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和《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“十二五”事业发展规划》,制订学院“十二五”学生工作意见。
一、“十一五”期间学生工作回顾
(一)主要成绩
1.常规工作规范有序,学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。制定班主任、辅导员工作手册,将常规工作具体化、规范化、可操作化,高效管理,弘扬厚德勤业校训,渲染立志成才氛围,学生管理工作和谐发展。
2.素质教育渐成体系,素质训练成果初见成效。一是建成了大学生素质训练体系。以“体验、感悟、成长”为主线,以基本素质、职场素质、创新创业素质为三大训练平台,建成了“一中心一园”(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)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;二是培养了一支大学生素质教育师资队伍;三是形成了“普及教育+项目+模拟+实战”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“四纵四横”创新创业实施途径。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比赛中屡获大奖。
3.两级管理逐步深化,学生公寓管理效能不断提高。建立并完善各类学生管理制度,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月度、学期与年度目标的考核制度,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条理有序、循章规范。强化二级学院公寓管理委员会责任制,规范工作要求,提高公寓管理工作效率。
4.奖助体系日益完善,学生奖助力度逐年增加。构建了由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学院奖学金、二级学院奖学金,国家助学金、社会奖(助)学金、勤工助学、临时困难补助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等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奖学助学体系,修订与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。帮困助学资金、受助人数均显著增加。
5.管理手段日益先进,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。建成迎新系统、公寓管理系统、离校系统、帮困助学系统等学生信息管理平台,实现了奖惩、学团干部管理、资助与助学贷款、勤工助学等申请和审批的信息化管理,在保证学生工作透明性和信息客观性的基础上,缩短了工作时间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(二)主要问题
1.学生工作理念有待更新。管理与服务并重、教育与引导并举的学生工作理念和“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学生一切,为了一切学生”的育人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更新。
2.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。专职班主任、公寓辅导员、专职辅导员、学工办主任、分团委书记等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线人员的薪酬待遇和职务晋级、职称晋级的通道有待在制度上优先保证,专业化、职业化培训力度有待加大。
3.育人体系建设有待加强。在育人体系建设方面,每一位教职员工内在的育人动力有待在绩效上激励,每一位教职员工育人的任务与责任有待在制度上保证和落实。
4.招生渠道有待拓宽。在拓展生源基地、丰富招生宣传内涵、探索长效的招生宣传模式、稳定招生规模、提高生源质量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。
三、“十二五”期间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、主要目标和任务
(一)指导思想
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“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”的工作理念,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,坚持“整体推进、夯实基础、突出重点、强化服务、开拓创新”的原则,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,提高学生工作者管理水平,完善长效机制,优化育人环境,积极探索学生教育、管理、服务工作有效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,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。
(二)主要目标
1.总体目标
在学生工作、素质教育、育人体系、招生工作等方面形成特色,实现服务学生成长的措施更加人性化、个性化、科学化的目标。
2.具体目标
(1)建立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,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。
(2)打造素质教育特色品牌,辐射学院素质训练项目的社会影响。
(3)探索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新形式,促进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。
(4)强化学工队伍建设,继续推行学生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,实现职业资格持证率达90%。
(5)建设国内高职校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,把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落到实处。
(6)加强生源基地建设,建立紧密合作型生源基地80家。
(三)主要任务
1.整合学生管理资源,努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
细化学生工作内涵,建立全方位交互沟通平台,了解学生在教学管理、学业深造、就业指导、饮食住宿、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需要,整合学生服务各项工作,理顺学生办事流程,“一站式”服务强化服务职能,快捷方便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
2.优化素质教育体系,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
继续优化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,打造学生素质教育特色品牌,引导学生个性化选择、多元化参与、综合化发展,为学生的基本素质、职场素质、创新创业素质训练提供更多更广的平台。建成国内高职校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,实施 “心理训练、心理辅导、心理拓展”的“三心”计划,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、人生和谐。
3.依托网络媒体作用,着力发挥网络正面影响
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性,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。探索和研究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,运用博客、微博、QQ、贴吧等新的传播形式,努力发挥网络的正面影响。
4.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,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
继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,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学生管理机制。打造专兼结合的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团队,提升学生工作者管理水平,同时继续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。
5.推进生源基地建设,提高生源质量
不断创新招生工作思路,提高招生宣传的实效,多途径拓展生源基地,提高生源质量。继续探索免试入学等自主单独招生方式,通过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的方法,筛选出有特长的优秀学生。
四、“十二五”期间学生工作的推进措施
(一)提高服务学生质量
1.建立大学生服务中心
建立大学生服务中心,理顺学生办事流程,设立各项服务窗口,在管理、教学、后勤、就业、财务、安全等各个方面提供高效、便捷的服务,更好的解决学生困难,方便学生办事,维护学生权益。
2.完善帮困助学体系
依托国家资助政策与社会资助力量,通过国家奖助学金与贷款、勤工助学、困难补助、减免学费等多方位、多渠道的资助体系,完善资助管理机制,提高助学成效。
3.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
整合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,整理、归纳、运用和共享,简化操作,扩大使用范围,提高学生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。
(二)加强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
1.积极开展师德建设,激发学生工作者工作热情
开展以“关爱学生”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,树立师德典型。努力为学生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政治、工作、学习和生活环境,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
2.优化学生工作者结构,提升学生工作者专业化水平
有计划选拔学生工作者进行脱产、半脱产或在职培训,分期分批选派学生工作者骨干到境外考察学习,了解国外学生工作管理模式、管理理念,拓展我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,提升学生工作者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,实现90%的学生工作者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、创业指导师、就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。
(三)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
1.推进成功教育
深化学生成功教育,全院范围内继续实施大学生岗位助理制度,为训练学生职场素质提供实践平台;增设“自强之星”、“创业之星”等表彰项目,同时开展学生成功故事的征文及主题班会活动,在校园内外及网络进行大力宣传,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,增强荣誉感、自豪感与成就感。
2.深化创新创业教育
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拓宽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实践项目,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对“特长生工作室”、“大学生科技项目园”、“大学生专业创业园”、创新创业类社团进行指导的工作制度;树立创业典型,建设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库,按照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》要求,制定建设发展规划,扩大创业服务平台,强化创业指导服务,积极申报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基地。
3.加强心理健康教育
以“提高心理素质、激发心理潜能”为目标,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“三心”计划,建成国内高职校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,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省高职院校的示范。
(四)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
1.加强网络安全教育
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,树立网络安全意识,加强分辨是非的能力,防止网络欺骗行为,在网络交友、网络购物、网络学习方面选择正规、合格网站,学会维护个人的基本权益。
2.创新“e”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
充分运用网页、视频、微电影、博客、微博、QQ、贴吧等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。通过讲座视频、网上党团支部、微博互动、QQ聊天、信海网络论坛、师生心声栏目等活动,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运用。
(五)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
1.拓展生源基地
依托各党总支组建招生宣传队伍,推进生源基地建设,建立80所联系紧密、模式多样的生源基地,保障学院生源。及时为生源基地提供招生信息,强化咨询服务,定期组织开展交流研讨活动。
2.丰富招生宣传内涵
全面改版招生网站,突出学院声誉、就业前景、升学途径、校园环境等特色介绍,全面展示学院整体办学实力;强化网络互动功能,彰显个性化服务,及时解答考生疑问,方便考生及家长咨询各类信息。
3.探索招生改革
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办学优势,探索招生改革,扩大自主招生规模,拓宽人才选拔渠道,建立开放、多元的招生考试与录取方式,选拔特长突出或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,实现学生、学校和社会多赢。
五、“十二五”期间学生工作的保障机制
(一)制度保障
1.完善《班主任工作手册》《辅导员工作手册》《学生手册》,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学生管理。
2.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施意见,修订关于职场素质、科技创新、创业教育等相关制度,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保障。
3.建立学生工作者在工作、学习、科研等方面的激励机制,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。
(二)经费保障
1.加大对学生工作日常管理、学生工作者培训、学生素质教育、招生工作等方面的经费投入,合理预算、支配各项经费,保障学生管理、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;积极依法合理筹措资金,通过校企合作、社会捐赠、个人支持等渠道,广泛筹措学生的帮困助学资金、创业基金等。
2.设立学生工作奖励基金,建立学生工作激励机制,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。
附件: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“十二五”学生工作任务分解表